如今“大数据”成为热词,引申而来的“大数据企业”项目也刚刚申报结束。大数据是新的一代,大数据时代,过去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因为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使用而迎刃而解,比如解决癌症个性化**的难题 同时,大数据和机器智能还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很多传统行业都不得不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同时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 大数据还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带来挑战,例如若大数据产品发生侵权纠纷该如何确定侵权主体,该怎样认定侵权因果关系以及适用怎样的归责原则。可见,大数据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可能是*的。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象将扩大范畴 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虽然要以扎实的法律技能做工作基础,但更重要的内涵在于解决组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这也是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外部律师/代理人与企业职业发展的定位差异所在。 在管理学体系下管理有五层含义。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的任务是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和追求更好,管理的手段是配置和运作组织拥有的资源,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和协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传统环境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的对象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产品,例如,生产资料可以是供应链上游的物料也可以是生产工具(制造设备或制造方法),生产力可以是科学技术中的发明创造,生产产品可以是实体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精神产品。 做好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就是在知识产权的业务层面,针对上述管理对象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管理质量、控制管理风险。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云计算如无意外将成为首要的生产力。大数据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未来必须要管理好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的知识产权。 比如,数据库的保护、数据的披露和使用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范畴;考虑到云计算发生在服务器端,现有的**布局理念和实践经验是否能有效保护涉及云计算的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无措施、有无权限去保护企业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依据将遇到挑战 企业运行知识产权管理,其主要动因在于**企业主营业务高速奔跑的同时防止同业者同质化竞争,进而还衍生出允许同业者同质化竞争但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提升其成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依据在于规制侵权行为的法律,例如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以及各类知识产权法。 大数据时代,现有法律体系将会遇到挑战,很多新生的业务模式根据现有的法律可能无法确定其风险。试举一例,企业开发了一种根据用户输入条件自动作曲的大数据产品,如果创作出的歌曲侵犯了他人着作权,此时首先需要明确如何认定侵权主体,由于大数据产品可能是在无人或少人状态下进行生产或工作的,其与一般产品责任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可能牵连多个潜在责任主体。 数据模型建立者、训练数据提供者、产品设计研发者、产品生产者、产品销售者、产品运行的操作者、相关监管部门。与一般产品相比,上述每个潜在责任主体应承担责任的比重是否发生变化,在不同情形下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的评判标准是否一致,亟待进行探索。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将迎接变革 现阶段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的工作不外乎创新保护(**+技术秘密)、创作保护(版权)和品牌保护(商标+域名),只是处于不**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上述三种工作的理解、重视程度和投入分配各有不同。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不管组织规模大小,不管人员内置或外包,一般会包括申请(注册)、分析、争议解决、许可交易等职能模块。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员规模越大、预算越多,它所承受的收益期待和绩效压力就会越高。同时,如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数过多并且同质化严重,则该组织还可能遇到晋升危机和成长性不足的难题。 大数据时代,大多数重复性的工作将被自动化工具接管,任何决策前的基础分析和概然性预测可能由机器人完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不能再比拼“体重”,要比拼“健康”。如果商标智能检索工具逐渐完善,知识产权的工作将不再纠结于商标检索,而会偏向于如何迎合业务目标进行决策。 如果版权智能监测工具日益完备,将不再需要雇佣大量的知识产权进行人工监测;如果**智能撰写工具开始成熟,知识产权将更*从繁杂耗时的申请撰写、申请审核中解脱出来。企业可能更仅需要少量的、但具备*从业经验、同时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知识产权管理*,去驾驭众多大数据工具从而优化效能,抽丝剥茧只处理较为关键的事务。 同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需要考虑是否应当增加开发、运维大数据产品的岗位职能,因为那时大数据产品可能已不再是辅助性工具,而变成整个团队较重要的生产力。